【刘格松最新仓位曝光:最大持仓发生变化,称“错误定价过程中正在酝酿大机会,目前需要耐心等待”】明星基金经理的仓位变化一直是市场的焦点。今晚,“一线”基金经理刘格松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LOF)三季报显示,该产品9月底规模达105.49亿元,减少10.56亿元较二季度末的116.05亿元增加。同期,其地位结构并未发生明显调整,仍聚焦已建立全球比较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链布局。其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三季度持仓减少,增持国联股份为第一大持仓。同一时期,刘歌ong还增持盛邦股份至565.36万股。赛勒斯和建帆生物科技分别新增为第六大持股和第十大持股,晶澳科技、隆基绿能、亿纬锂能、弗拉特持股数量保持不变。此外,减持了金浪科技、龙百集团。二季度末第一大持股小康控股、第十大持股泰康生物退出前十持股。刘格松认为,全球宏观环境的预期变化给市场定价的分母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向历史低位靠拢。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分母端震荡带来的资本市场调整在短期内将具有“超调”的特征。从中长期来看,当马由于市场“超调”,许多成长型行业的资产很容易出现错位。此时定价会带来更多确定性更高的投资机会。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28543703187564

原标题:“理财课堂”变身“理财盗窃课堂”

“一元理财训练营” ”让一些年轻人频频踩坑

“自从上了理财课程,生活来源不再靠工资了”“躺着也能赚钱”……过去两年来,大量名为“财务管理课程”、“财商课”等在线教学课程的广告充斥各大网络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有理财需求的年轻人在签约后遇到了“课程内容质量低”、“虚假宣传”、“师资不够专业”等问题准备课程。有学生反映,合同上承诺“如果课程价值低于价格,可以全额退款”,但他们想要退款却遇到重重阻碍。

有专家指出,这些“财务管理培训”机构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无门槛、无资质、无监管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元理财训练营”背后存在低价陷阱

今年3月,25岁的小杜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声称自己只需要一元钱,就能获得专业私募理财师的现场讲座和社区服务。如果在微信上添加助教,还可以获得专属理财指导,领取专业教材。 “适合所有想赚钱的人,包括金融新手、上班族、兼职者。”一族以及其他人群。”

小杜在一家国企工作,这两年存了一些积蓄。虽然之前他没有理财经验,但抱着“你不理财,钱就不会理你”的心态,他想尝试学习相关知识。

小杜向客服咨询了课程内容和导师团队。据介绍,直播课程持续7天,每天直播1小时。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进行定投、个人理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什么是良好的消费理念等。看到课程的宣传环节,得到了很多学员的积极评价,他表示:更加坚定了报名的决心。

购买课程后,小杜添加了课程助理的微信,加入群聊。当我们进群的时候,有一个小组里已经有数百人了。据小杜介绍,直播第一天,就有两三千人同时在线。然而接下来的几天,小杜发现观看的人越来越少,就连他自己也放弃了学习。

“一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有一半时间老师都在推荐高级优质课程。这与其说是一场讲座,不如说是一场促销活动。”据小杜描述,课程只看题目。人们认为它很有启发性,但本质上它只讲了一些非常基本的概念,而本质部分没有表现出来。前面说的理财指导只是一个课程助理在群聊里回答一些关于课程的问题,比如理财课到底教什么,会不会推荐好的基金等等。

因为他加入了群聊中,小杜收到推荐每天形成优质课程。 “价格从2000元到8000元不等,分为基础级、协议级、火箭级等。”杜晓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除了老师极力推荐的高级课程外,群聊中,人们还会时不时地发群里付款的截图,声称听完之后对于这些课程,“躺着就能赚钱”。 。小杜认为这些人都是“托儿”,时不时在群里发付款截图,就是为了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营造紧张气氛。

最让他反感的是,课程助理会在学生刚进群时私下聊天,收集个人信息,包括收入、储蓄、债务状况和理财目标等。

其实,有理财理念的90后不少就像小杜一样。 2020年8月,支付宝联合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中国财务管理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投资者群体日趋年轻化。在支付宝理财平台上,近60%的用户年龄在35岁以下。在具有多资产配置习惯的用户中,90后几乎占了一半(45%)。

年轻人强烈的理财需求,导致在线理财教育出现不少乱象。在黑猫投诉、微博、人民日报领导留言板等网络平台上,记者看到不少消费者留言举报网络理财教育公司涉嫌诱导消费者、诈骗。

低价理财课程是陷阱吗?对于消费者的疑虑,某在线金融教育公司公关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m中青报和中青报认为,低价体验是一种商业模式,低价课程模式可以让用户提前体验初步内容。 ,来衡量你是否适合,是否想继续深造。他表示,在线金融教育行业最大的问题是社会认知。大多数消费者参加财务管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和致富。理财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财观念和金钱观念。 “消费者投诉之所以多,是因为我们行业缺乏政策监管,主要靠企业自律。”

在线金融培训课程退款***难

北京大三学生小张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去年4月误入理财班的故事。她说,去年她花了9.9元买了一个“理财新手”社交平台上的“e营”课程。之后,我在理财班“班主任”的推荐下购买了高级课程。

购买高级课程当天,小张下载了专门的app试用课程,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课程一共20节课,每节课只有10分钟左右。”小张说,她购买的课程主要讲的是如何在经济上“开源”,比如如何找兼职、培养技能等类似内容,在很多社交平台的体验帖中都可以找到。

决定退款后,她联系了“班主任”收到反馈“可以多花点钱购买更高级的课程。”当小张表示无力支付并要求退款时,“班主任”屏蔽了她的微信账号。随后,小张联系了该App的客服人员并要求退款。客服人员以“课程为录音直播,不保证购买后不会使用,因此不予退款”为由拒绝了小张。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查阅小张购买的理财课程App发现,用户服务协议中注明:“本课程为在线服务内容,基于其特殊性,的在线内容。以及产品的完整性。客户购买并使用全部或部分课程或其附带内容后,非因公司不当行为造成的,将不接受退款申请。”

该在线理财教育公司针对此事回应接受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采访时,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公司目前的退款政策是根据课程进度退费,类似于付费形式对于知识,退款没有困难。当记者询问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络平台上都有消费者对该公司的投诉时,该负责人表示,投诉也要看公司规模。这家公司收到的投诉比较多(因为)其学生规模与竞争对手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女士曹也有和小张同样的经历。今年6月,曹女士报名参加了某机构价值6998元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上课时,曹女士发现所谓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并没有太多实用的信息。她表示,课程内容和案例都非常落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比较低。 “课程很粗制滥造,只是看PPT。”

曹还发现,“新手理财班”和“高级理财班”的内容不一致。例如在《新手理财班》中,导师承诺每个月都会购买奖金基金,投资一些钱。通过复利,你可以在几十年后积累一大笔钱,轻松实现财务自由。但在《理财高级班》中,她发现,根据选股标准,并没有这种分红股票。她这才发现,自己在“小白训练营”里许下的所有致富承诺都是空谈。

曹女士签署的课程服务合同中注明:如果认为课程价值低于价格,可以全额退款。据此,她多次联系客服要求退款,但客服均表示课程开始后无法退款。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曹女士免费升级为价值7298元的课程,并建议曹女士重新学习。不过,曹女士认为,该课程对她来说没有实际用途,坚持要求退款。截至目前,曹女士尚未收到退款。

北京德和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裴洪波表示,“如果您认为课程价值低于价格,可以全额退款。”这句话非常主观,似乎在承诺课程的有效性。不好,学生可以随时退费,但实际上如果金融机构无意退费,学生就很难成功退费。

遇到培训机构虚假宣传怎么办

针对上述案例,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吴长海科法认为,参加以上各类金融培训课程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造成财产损失,比如课程费用;二是会造成财产损失。其次,它可能是工业被迫参与一些投资陷阱,造成更多财产损失。吴长海强调,任何投资都应该非常谨慎。目前,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平均投资收益只有3%到5%。如果收入超过这个,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记者发现有关“理财课”的投诉超过1000条。主要投诉集中在“财务管理课程”学费高、诱导消费、教师资质涉嫌造假、涉嫌虚假宣传、课程内容与承诺不符、退费困难等方面。投诉涉及虚假宣传。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必须真实、全面、准确,不得包含以下虚假或误导性宣传: 行为:利用虚构交易、虚假标注交易量、虚假评论、讨论或雇佣他人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使用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来代表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裴洪波表示,从处理的大量金融纠纷和纠纷来看,同类理财培训机构为了迎合潜在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做出夸大宣传甚至虚假承诺。快捷方式。他认为投资本身是专业的,也是有风险的。通过十多天不系统的学习,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这种可能性或许存在,但是很低,而且大部分都是虚假宣传。

裴洪波还提到,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民法典》规定,培训机构隐瞒培训内容、讲师真实情况,捏造培训效果、讲师水平等,致使消费者违背真实意思签订金融培训合同的。消费者有权请求仲裁机构或者法院撤销合同。被撤销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无效。对于某些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的机构,消费者还可以向被投诉人实际经营或者居住地县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裴洪波建议,消费者报名在线理财培训课程时,应重点关注培训机构是否制定合理的宣传策略,是否夸大或承诺培训效果,是否做出保证。对教育和培训的承诺宁的效果,以及是否包含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合同履行内容和收费、退款方式,履行消费者注意义务,避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 (记者石佳、见习记者韩蓉)

来源:中国青年报